close

中國時報【林欣誼/台北報導】



九月九日是張愛玲九○歲冥誕,她未曾發表的英文自傳體小說以《雷峰塔》與《易經》的上、下部形式就選在這天在台推出中文版。《雷峰塔》與《易經》從她四歲走筆至廿二歲,下接《小團圓》,張愛玲「自傳三部曲」可謂完整面世。

去年問世的《小團圓》是張愛玲首度解開「張胡戀」封印的作品,《雷峰塔》與《易經》則著墨於她的童年與家庭。書中那鴉片煙繚繞的敗落老宅、親情的淡薄與決絕,及現實的幽暗,都是張愛玲一生不斷逼視的生命傷痕。

「一般人總以為張愛玲一生的痛點是她的父親和胡蘭成,看完《雷峰塔》與《易經》,才發覺,傷害她更深的,其實是她的母親。」學者張瑞芬在序中談到,張愛玲自傳揭露許多家族祕辛,像是舅舅和母親其實毫無血緣關係、表面互相扶持的母親和姑姑為了金錢產生嫌隙、姑姑和家族晚輩亂倫的愛情。不過,她的弟弟在書中被虛構為早夭,還被影射可能是母親與一個義大利人所生。「書中描繪現實中許多瑣碎的難堪,尤其是錢,使她一點一點毀她對母親的愛。」

她在《易經》談到對回憶的執著:「琵琶從小就喜歡過去的事,老派得可笑,也叫人傷感,因為往事已矣,罩上了灰濛濛的安逸,讓人去鑽研…但過去是安全的,即使它對過去的人很殘忍。」

《雷峰塔》與《易經》是張愛玲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四年在美國寫的,總計卅餘萬字。張愛玲原想以這部英文小說叩關英美文壇,為角色取了「琵琶」(Lute)、「陵」(Hill)等充滿東方風情的名字,但最終未能出版。

《雷峰塔》與《易經》在香港推出英文原著,在台則推出遊譯者趙丕慧翻譯的中文版。趙丕慧並非張迷,在翻譯《雷峰塔》、《易經》前一本張愛玲的書也沒看過。但她的譯筆令人驚豔,不僅流暢動人,也保留張愛玲的用詞與氛圍。

趙丕慧表示,為了翻譯,她一口氣讀完張愛玲的所有小說、散文,花很多心力研究她的句法、用語,還製作一份張愛玲的常用詞語表作為參考,其中《小團圓》是她最重要的「參考書」。 她半年內密集譯完這兩部書,每天從下午兩點工作到半夜兩點,滿桌、滿床都是張愛玲的書。

趙丕慧認為,張愛玲英文寫作能力好,貼近英美用法,風格則比中文「平鋪直敘」。

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表示,未來他除了將張愛玲與他父母宋淇、鄺文美的書信整理出版,也不排除可能出版張愛玲以張學良為本的英文小說遺稿《少帥》。

文章來源: 中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文教產業報導 的頭像
    文教產業報導

    文教產業報導

    文教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