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不常在外購買麻糬、菜包類食物,因為璐璐的客家尊長,還維持著傳統自製的習慣。所以每年吃到的,肯定是純米壓磨,再經反覆搓揉,Q到不行的手工產品。誰知,這回乾媽拿來旅遊伴手─曾師傅御竹糕時,竟不斷稱讚:「真意外,這個口感不會輸從前客家人做的。」聽到此言,就不免好奇了。



  因為在她眼裡,年輕人與古早人,做米點的手路不同。像是回鄉下拜拜,由於量大,那種用糯米粉做出來的菜包,只好交由年輕媳婦,用他們方便的程序弄。

  但在深怕來不及供應的壓力下,經常不是蘿蔔絲炒得濕答答的,就是外皮軟綿鬆垮。可是這種因情勢所逼,工作繁忙所造成的遺憾,又有什麼辦法?總不能不用菜包來祭祀吧?

  然而,花蓮麻糬即便有名,可這種外觀以竹筒封裝的麻糬,變裝點子實在不錯。甫拿到手,就回想起到花蓮玩時,在漁港參觀翻車魚解體秀,買魚皮、生魚片,再逕至市場跟原住民菜農買小洋蔥、過貓、竹筒飯大啖的快樂往事。但是這回用力一敲,竹筒裡出現的,竟不是意料中的白麻糬,而是呈現美麗的紫色外皮哩!

  原來看說明上寫,這是以糯米跟紫米,再搭配如紅豆、山藥、奶酥、花生等餡料所製成。最特別的,還是跟吃竹筒米飯相似,同樣覆著一層竹子的內膜。如此不但較易於舀取、降低沾黏,更頗具清香之感。

  而且略退冰後吃,清新爽緻、甜潤適中,也沒有危及整排假牙的顧慮。猜想大概另有獨家配方,不方便公開吧?但雖說如此,粉糰類製品若拿給兒童或老人食用前,建議還是分成小塊,疏忽不得。(曾師傅御竹糕 (03)861-1191)

  最後,順便一提的是,當購買竹笙,或是到某些台菜餐廳,吃到有竹笙的菜時,店家會說這是竹子的內膜,甚至連日文翻譯也這樣寫,其實是不對的解釋。

  因為竹笙是一種菌類,又叫竹蓀。未長出菌裙前,則稱之為竹笙蛋。後者如今在素食餐廳,逐漸被運用在湯品或燴煮料理上。不過,或許是外觀生疏之故,有的人看到就直接挑除,十分可惜。但相信只要吃過,將會發現咀嚼間的妙趣,豈是人工素品可比?
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一、四刊出》

文章來源: 卡優網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文教產業報導 的頭像
    文教產業報導

    文教產業報導

    文教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