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】日本京都洛西地區的「U-Court」協同住宅,由日本知名建築學者延藤安弘協助,經過居民的參與式設計,營造出生機盎然的社區。
日本U-Court住宅20週年時,特地呼喚在此長大的年輕人,一起分享在U-Court成長的經驗。許多人鍾愛U-Court社區,大多數第2代出去工作或外地讀書,離開此處一段時間,但仍想回來居住也不少。延藤說,其中一個單親家庭出身的青年,回憶起從小在社區中庭與朋友遊樂的可貴經驗。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,逢每月清洗水池時,一同先將魚撈起來,放到水桶的景象。他曾抱著魚的時候,感受到魚的生命力進入到身體的感覺。年紀小的小朋友,自然而然由年紀大一點的哥哥、姊姊們照顧,如此不同年齡層混合的孩童共同體,在其他都市社會裡早已消失。因此年輕人想回這裡,給未來下一代他們年少時一樣的成長環境。
居民發展社區活動
各色各樣的社區活動,全由居民自主參與而局辦,也是U-Court社區最大特色之一。延藤提到,每年夏天,社區舉辦夏季的祭典時,中庭塔著日本傳統樂器和太鼓(Wadaiko),以及敲打竹筒的新奇樂器,發出的祭儀之聲,與身體共鳴,滲透生命的底蘊,這是居民共同的記憶。一個月一次的西方古典演奏會,有時在戶外,有時在聚會所裡,一開始請專業的音樂家演奏,後來有些居民也想參與,開始學習樂器。有居民用圖畫講古給小朋友聽。也有阿嬤教小朋友用稻草編拖鞋,這樣社會性的連結在都市化的現代很少見到。
延藤說,U-Court社區大門旁有一戶充滿個性,其建築立面窗戶配置像眼窩跟鼻頭,則長得像人的臉孔。這一棟2樓住戶主人姓平家,是一對藝術家夫妻。窗邊也擺著裸女雕像,使得路過社區外圍巷道上下課的小朋友不得不好奇,甚至有時取此開黃腔玩笑。這戶人家門面完全不像一般公寓,如踏入秘密小花園的小徑一般,又可愛又神秘的玄關。室內設計也與眾不同,完全沒有隔間,也沒有放儲物櫃。沿著窗戶一排的矮長椅,就是他們的儲藏箱,所有生活用品皆可收納。
如此獨特的設計,也是基於平家先生的生活哲學。他認為現代人的生活擁有太多東西,太過浮亂,所以在自己參與的協同住宅上實踐簡單生活的理念。無隔間的設計使通風非常良好,夏天吹自然風即可乘涼不須開冷氣。浴室窗戶的彩色玻璃朝向東邊,早晨就不用開燈,每天能享受著自然的光線泡澡。可見早已20多年前,實現與自然生態共生、節能省碳的綠建築住宅。
除此之外,他們家屋的形狀,亦非方正而以曲線構成,其緣起為平家太太從早有的夢想;要買新房要有大鋼琴。雖然當年參與協同住宅興建時,暫無法購入大鋼琴,但住宅平面設計上卻呈現大鋼琴形狀。意料不到,他們入住之後不到一年竟然有人送大鋼琴給他們,平家太太的美夢終於成真。平家先生說,U-Court社區就像莫札特黑管五重奏的第3樂章,黑管的獨奏不會凸顯,各種樂器之間表現美麗的協調關係,就像這個社區裡每個人都是主角,但不會彼此衝突、干擾,而相互協調,發揮各自的特色。
住宅永續經營
延藤表示,U-Court住宅已有20年,社區如何持續經營,需要大家慢慢形成共識,想出最好的方法,用開放的態度,讓社區永續經營。協同住宅讓每戶尊重彼此的隱私,但不會封閉在自己的空間裡,而是建造開放性的空間跟社會關係,這也是一種未來的住宅模式跟生活方式。
U-Court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風景,豐富的自然環境,深刻烙印在居民的記憶中,已經成為居民們共同的故鄉。不像一般現代都市生活,U-Court及其自然的生態環境,營造一個讓小朋友成長的場所跟機會,這樣彈性、開放的心態對未來社區營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。原本隨著年輕人出外工作,社區逐年高齡化,越來越沒有活力。但近幾年,第2代居民帶著第3代小孩重回社區,社區氣氛開始轉變,依然有不同世代、年齡層的人一起生活,維持社區的溫暖。
有許多在這個社區長大的人,之後到日本各地去發展,在各個角落沿用U-Court跟自然生態環境共生的理念,培養他們的第二代,也創造類似的社區。U-Court成為一種典範,衍生的種子在各地萌芽。
註:本篇報導基於延藤安弘在台灣大學城鄉所演講,由宗田昌人翻譯。
京都U-Court住宅,在建築師的退位下,讓居民自己揮灑居住文化。住戶之一的平家先生,本身也是一位雕塑家與音樂家,在他對於住宅的思考中,把通風與自然列為主要條件,而住宅平面就長成了大鋼琴的樣子,在二十年前,早已有了節能減碳的概念與實踐,在現在來看,也只有僅少數住宅能作到這點。這都歸因於居住者自身對於居住文化與生活需求的敏感。(圖文/于欣可)
居民對於共同居住的堅持與情感,反映在社區中庭的水池,水池是共同生活的中心,許多活動都在此發生,居民透過了水池與生長在水池邊的樹木花草,連結了彼此。社區意識,就是在這樣的環境營造過程中逐步開展出來。(圖文/于欣可)
文章來源: 台灣立報
- Oct 11 Tue 2011 03:04
協同住宅系列2:家園共造 日本協同住宅,翻譯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